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關閉選單
文字大小:

【專訪】用心觀察在地問題,才能提出有洞見的好設計!專訪臺北設計獎公共空間設計類評審團召集人姚政仲

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工具,設計獎則是讓靈感碰撞、創意發酵的培養皿——關於這一點,在邁入第15屆的臺北設計獎中可說是畢覽無遺。畢竟,作為臺灣唯一獲得多項國際認證的設計競賽,臺北設計獎不僅在2015年國際參賽者占比便超過半數,去年國際參賽件數更逾7成之譜。2021、2022年公共空間設計類評審團召集人,同時也是太一設計創辦人姚政仲便表示,「我們鼓勵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參加臺北設計獎,與來自全球的設計師同台競賽,瞭解國際設計的脈動,同時開闊在地的設計視野。」

 

號召民眾參與,解決在地問題

他也從自己擔任公共空間設計類評審團召集人的經驗出發,指出近年參賽作品中,時時可見設計師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。「從貧富不均、族群問題到環境污染,這些社會現象都是全球化時代的普世性議題。近年來我們也看到許多設計師從這些問題出發,思考如何藉由設計,為改善社會問題貢獻心力。」

森林木人_03 從入口大廳一棵森林木開木儀式,訴說永續林⽊業互存關係_郭恩愷攝

舉例而言,2020年公共空間設計類金獎作品「Presence in Hormuz 02, Community empowerment via urban development, Hormuz Island 」ZAV建築團隊,便以伊朗荷姆茲小島上富含礦物質的彩色土壤為素材,改良伊朗建築師納德.哈利利(Nader Khalili)過去開發出的「超級泥磚土袋」創新技術、號召當地民眾參與營建,搭建出色彩綺麗柔美且兼具永續性的公共空間,希望藉此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,也為拮据的在地社區帶來實質經濟收益。「這項設計從在地經濟與社會議題出發,為島上居民創造出可永續發展的公共空間,非常具有啟發意義。」姚政仲說道。

Presence in Hormuz 02, Community empowerment via urban development, Hormuz Island, Iran 3

 

觀察所處環境,以設計提出解方

同樣展現社會關懷的還有2021年公共空間設計類金獎作品「House of Dreams」。由香港 Insitu Project 團隊設計,邀請村民參與,共同將河南周山村老舊窯洞,改造為美感獨具的農村開發培訓基地,同時也是在地村民記憶裡的「夢裡老家」。「House of Dreams振興廢棄的聚落,除了保存文化遺產,更具有積極的教育理念。這件作品讓世人看見農村經濟、環境與社區發展的未來。」

4

3

也因此,面對現正起跑徵件中的2022臺北設計獎,姚政仲也建議新一代設計師用心觀察自己所處的環境上,可以關注討論的議題,並從自己所在之處出發,用設計提出解決的辦法。公共空間的建造目的,便在於提升公共福祉,如何開始為環境與社會的永續發展努力,或許便是開啟好設計的箇中奧義。